集中社会智慧资源 搭建供需合作平台
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13756107588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

BOLIAN

博联代写

        代写书信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行当。

        一位带着老花镜的老头儿,拿只毛笔,旁边坐着一位乡村打扮的妇女在口述,老头就按她的意思写成书信,或对儿女、对丈夫、对父母,老头写完后还照信念一遍。事毕,妇女掏出钱来交给老头。小摊边还竖起一只竹竿,上方挂一旗幡,有“代写书信”字样。

       即将消失的老行当,一定少不了代写书信。

 

       书信,让彼此了解心灵的物件,让多少人感受到亲人悲欢。而对于那些深爱自己亲人的人来说,认识起码的常用字,看到亲人的心灵,对古人来说太重要了。识字的人毕竟很少,在村子里,稍微大点的县城里,都会出现“代写书信”的先生。

 

00309


       路边门前一个石板上,铺着一叠质量不等的草纸,一支细长的狼毛笔,平平的砚台里,承着稀泥一样的墨汁,先生薄服飘飘,端端正正地坐在板凳上,长发有点乱,不时落在眼角,看到行人猛地眨一下,然后打量着那些神秘兮兮的行人。

       写完之后,代写先生念一遍,要求者满意了就算完成了。一遍完成的先生都是脑子清醒,下笔干脆,文字工整的职业先生,赚银子也更容易,但自得其乐者也大有人在。

       说起来代客写信的人也算是文化人,有的肚子里墨水并不浅。却因为名落孙山沦落成“孔乙己”似的,虽满口“之乎者也”,但只好代写书信糊口。

       晚清民国时期的代写书信摊点大多摆在闹市区,一张破旧不堪的小桌外加一张板凳,旁边打着小幡,上有“代写书信”四个字。一位落魄秀才模样的人,鼻梁上架着断了一条腿的眼镜,小桌上放着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,耐心等候着顾客的光临。

       代笔方式分两种,一种是客人具备口头表达能力,由他们口述,代笔者一句不误地照录;另一种客户基本不具备准确叙事能力,他们唠叨出想要传达的意思,组织文字全凭代写书信的“捉刀”。代写书信的喜欢套用尺牍中半文不白的谦辞,如开头是“敬启者,见字如面”,结尾则是“余容后禀,善自珍摄”等,千篇一律,每封信都用得上。信写完,代笔者把全文读给顾客听,客人听出遗漏的内容,可以要求逐一添上,有求必应。其收益不过蝇头小利。

       在那个手机、电脑还没有的年代里,书信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。所谓“家书抵万金”,写信在那个年代是一种时髦,也是一种有感情、有寄托的标志,是游子与家之间的线。

       爱情永远是生活这场大剧目的一个主角,缺少它,生活将是枯燥而乏味的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由于通讯不发达,人们受到的教育也是含蓄内敛的,所以情书便成为那个时代表达爱意最恰当、最浪漫的方式。

       随着时间的推移,书信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,前来找他写家书的人越来越少,一瓶墨水变得越来越“经用”。

       人是善于怀旧的,经历过书信时代的我们,是否还记得素笺里夹杂的亲情、友情和爱情,是否还能感受到盼望、等待之后的狂喜。又想起李春波那风靡一时的《一封家书》,书信中传诵着游子们在外时对家的牵挂;又想起偶尔举办的“书信节”,当人类最古老最朴实最直接最普通的交流方式逐渐老去,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时,我们不得不以这种形式来追思。

       我不知道明天的通信方式是怎样的,我只知道今天的形式迟早会被新的形式替代,但愿换去的只是手段,留下的是永恒的温情。

       来源:百家号 作者:易途

代写书信 一个消失在时代里的行当

2018年4月7日 21:53:00
0
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