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中社会智慧资源 搭建供需合作平台
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13756107588
  • QQ客服
  • 微信二维码

BOLIAN

博联代写

      今年5月17日,北京晚报《五色土》副刊以两版篇幅介绍汪曾祺,不禁引起了我的一番回忆。我和汪曾祺是西南联大同学,他大我三岁,在学校也恰高我三年。但他连续读了五年,因此我和他有两年同学时光。


      他没有要毕业文凭,这一点和学术大师陈寅恪一样,陈寅恪在欧美游学十多年,从来不需要学历、文凭,只求学到真学问。汪曾祺自己也说:他在学校上课,很少记笔记,还时常缺课,完全从兴趣出发,随心所欲地看一些书,白天在茶馆里,夜晚在中文系图书馆。他读的虽然是中国文学系,但他大部分时间却看的是翻译小说。他似乎有些当作家的天赋,从小就喜欢东看看、西看看,而且看得很认真、仔细。无论是手工作坊、布店、酱园、杂货店、炮仗店,他都要专心致志地看。这种生活的积累,对他后来的写作很有帮助。


      汪曾祺不仅和我同学,还可以算是同乡。他是江苏高邮人,属扬州。我是扬州长江对岸的镇江人。虽然一在江北,一在江南,但有大运河沟通,交通很方便。因此无论是语言、饮食、风俗习惯,都很相近。每当我读到汪君涉及故乡的小说、散文时,都感到特别亲切。比如他说老虎灶,即专门卖开水的铺子,不烧煤,而烧稻糠。因为江苏缺煤,一般百姓人家,早上都不生炉子,而是到老虎灶打一壶开水。一家人早上洗脸、喝水,都齐了。看到汪曾祺的文章讲到这些,我就觉得特别亲切,因为我的家乡也是这个做法。

 

      我和汪曾祺虽说是同学,但不同系。他是中文系,我是历史系。但有时我会去听他们系的课。听得多的是闻一多先生讲唐诗。有一次闻先生要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,汪曾祺替他同一班的一个同学代写了一份。其中有句话大意是:用画画比喻,别人的诗是画在白纸上的,而李贺的诗是画在黑纸上的,所以颜色特别浓烈,特别鲜明、突出。闻先生对此大加赞赏,说写得好,比汪曾祺写得还好。同学们听了都不禁会心一笑,因为都知道这正是汪曾祺写的。


      汪曾祺观察生活很细,于是他写在文章里的事物、情节、个性等等也很细。他在昆明七年,对那里的景物、人情、饮食都了解得特细。他有一篇文章叫《滇南草木状》,写了九种花木,包括尤加利树、叶子花、马缨花、令箭、一品红、茶花……我真佩服他的求索精神,一草一木都那么认真观察。不仅是观察,这还说明他具有广博的植物学知识。我在云南四年,他写的那些花木,除了尤加利树是联大校门外马路两旁天天都能见到的以外,别的品种,有许多我至今也分辨不清。从这一点说起来,我真的感觉十分惭愧。这说明他有一种生活态度:凡事认真,而不是糊里糊涂就了此一生。


      汪曾祺在文学上取得重大成就,自然有天赋的因素,他确实很有才,但和他的家学渊源也有很大关系。他的祖父就是个读书人,是清朝取消科举制度前最后一科“拔贡”。这个功名是清乾隆七年起才有的,每十二年的酉年考选一次,由学官(相当于教育局长)选择文章和品行都好的“廪生”(即享受政府补贴的秀才),与督抚一起考核后遴选为“拔贡”,可以像举人一样到北京参加“会试”,如果中(读去声)了,就是进士了。但这位汪先生还没有赶上会试,1905年清朝就把科举制度取消了。不过汪曾祺的祖父能被遴选为“拔贡”,说明他还是相当有学问的。他教汪曾祺读《论语》和做八股文,给他的国学打基础。汪曾祺的父亲更是多才多艺,琴棋书画、金石篆刻无所不通,对汪曾祺言传身教,自然是大有裨益的。这一切说明,汪曾祺出身于书香门第,从小受了很好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,这对他后来成为知名作家且擅长书画,无疑有很大关系。


      我是汪曾祺的粉丝,在联大读书时,我看到他的书还较少。后来工作了,在书肆见到了他的书就买,还在校友会的刊物上介绍过。在他的全集出版以前,我已经收藏了十几本。我一再夸赞汪曾祺,在晚报上也愿向读者推荐他的著作。(作者胡邦定曾就读于西南联大,后供职于《大公报》多年。今年,阅读了5月17日《北京晚报》的汪曾祺纪念文章后,他特地手写了一篇回忆文章,投稿给晚报副刊部,经编辑整理后形成此文。)


      来源:北京晚报
      作者:胡邦定

西南联大校友忆汪曾祺:他不要文凭,为人代写的作业倒是大受赞赏

2019年6月26日 19:00:00
0
收藏